投資者關係 投資互動
準確看待上市公司的分紅派息和除權除息對投資者投資有一定的幫助。以下對上市公司的分紅派息及除權除息做一大概描述。
一、分紅派息
投資者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有享受公司分紅的權利,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分紅有兩種形式:向股東派發現金股利(現金分紅也叫派息)和股票股利(送紅股)。上市公司可根據情況選擇其中一種形式進行分紅,也可以多種形式組合使用。根據《公司法》的規定,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屬於公司自主決策事項,只有股東大會纔有權決定是否分紅。
現金分紅,也就是所謂的“真分”。比如每1股可分得1元(此種操作在現實中通常被表述爲每10股派發10元現金紅利,或簡稱爲10派10),分完後,每位股東的賬戶上就多了10元現金。
送紅股,就是所謂的“假分”。比如將100元摺合成100股股票送給股東,每1股可得到1股紅股(此種操作在現實中通常被表述爲每10股送10股紅股,或簡稱爲10送10),每位股東會發現,賬戶上的股票變成了20股。當然此時此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也相應得到了增加。
由於上市公司的股票每天都在交易,上市公司的股東也就每天都在變化。但上市公司分紅必須要以某一天爲準,以規定哪些股東可以參加分紅,而這一天就是股權登記日。也就是說,在股權登記日這一天收盤後,持有該公司股票的股東就可以參加分紅。這個日子到底是哪一天,上市公司會通過“分紅派息實施公告”通知大家。
二、除權
除權與上述所講的送紅股有關。除權價有一個公式:除權價=股權登記日的收盤價÷(1+每1股送股票數)。
有投資者問,交易所爲什麼要除權,不除權會怎麼樣呢?其實,即使交易所不除權,市場也會自動除權的。送紅股和分麪包其實是一個道理,你不會因爲份數多了而得益,因爲每股的含金量在同比例減少,這樣市場給出的定價也會同比例降低。而且除權形成的價格,只是作爲除權日當天個股開盤的參考價,並不一定是投資者買賣的實際價格,也不會影響投資者的收益。
證券交易所強行除權是不是多此一舉呢?其實,強制除權是爲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因爲市場上的股票很多,哪隻股票何時送紅股,一般投資者可能不清楚。如果沒有強行除權,某投資者不知道送紅股的事,以高價買進股票,絕對的冤大頭。
三、除息
除息則與現金分紅有關。除息價有一個公式:除息價=股權登記日的收盤價-每股所分現金額。
至於除息的本質原因,與除權相類似,在現實中,由於上市公司分現金的比例一般都不大,因此,除息後的K線圖,不像除權那樣,有一個明顯的下跌缺口容易識別,往往被投資者所忽略。爲了提醒投資者注意,交易所還實施了一項舉措:股票除息日當天,交易所會在其證券代碼前標上XD,以表示該股除息了;而證券名稱前被標上XR,則表示該股除權了;證券代碼前標上DR,表示同時除權除息了。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衆所周知,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是資本市場最基本的構成元素。資本市場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優秀上市公司,更需要廣大投資者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與投資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對上市公司而言,完善公司治理對投資者有積極的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完善公司治理能夠提高公司業績。一般來講,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離不開完善的治理,業績能夠從一側面體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運用公司治理指標來篩選股票。
二、完善公司治理能夠體現財務數據的可靠性。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將公司治理水平高的股票納入指數,用以作爲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基準,爲投資者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指導參考。投資者篩選股票時,不僅僅是關注財務數據,更爲重要的是關注財務數據的可靠性,由此避免上市公司運作的道德風險。
三、完善公司治理能夠避免虛假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定期報告中披露的財務數據是投資者關注公司的關鍵因素。只有公司治理完善,經過層層關卡,才能夠杜絕虛假信息的披露。
對投資者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瞭解並參與到上市公司治理:
一、熟悉法律法規,瞭解公司治理最新動態。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等規範性文件,既能瞭解公司治理的最新動態和規則,也能瞭解到自己作爲股東所擁有的權利,從而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關注信息披露,瞭解上市公司實際治理情況。通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投資者可以實際瞭解上市公司的相關情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越高,投資者越能瞭解到最真實的公司治理效果。對於發現的問題,投資者可以通過正規的渠道向上市公司反映,幫助公司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
三、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有多種,例如:股東大會網絡投票系統、徵集投票權的方式來實現臨時提案權、網上年報業績說明會和深交所互動易平臺等,通過這些方式,投資者可以與公司管理層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從而參與到公司治理中,幫助上市公司不斷成長。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創業板市場一向以成長性和創新性吸引着廣大投資者,投資者對創業板公司的分紅也是抱有較高的期望。創業板公司在投資者回報方面有如下幾個特點:1、上市公司以現金回報投資者的意識較強;2、現金分紅公司範圍廣,分紅水平高;3、分紅金額佔淨利潤的比例比較高;4、創業板公司現金分紅力度大,無論現金分紅公司數量佔比還是現金分紅水平,創業板在三個板塊中都居首位。
投資者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能夠參與公司的利潤分配。一般而言,利潤是公司進行分紅的基礎,一個公司在生產經營當中產生不了利潤,那一切都是空談。所以說只有持續創造利潤的企業纔有能力進行長期持續的分紅。因此投資者在關注上市公司的分紅情況的同時還需要關注上市公司的分紅是否具有持續性。一個上市公司如果能夠承諾並持續、長期兌現較高的現金分紅,說明該公司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換個角度看,也說明該公司比較注重對投資者的回報,具有一定的長期投資價值。
當然,投資者對於創業板公司的分紅和成長性之間的關係需要辯證的看待。任何企業都要遵循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週期規律。當一家公司處於成長週期的前兩個階段時,投資的需求很大,需要大量現金投入來支持公司的成長,分紅率過高可能導致公司發展後勁乏力,對公司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主要定位於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多處於成長期,因此在一定期間內公司可能相對不會實施較高的現金分紅來回報投資者。
儘管創業板公司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創業板公司的投資沒有風險或者低風險,創業板公司的高市盈率往往預先透支了公司的高成長性。所以投資者在進行創業板投資時,要保持理性的投資觀念,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審慎選擇投資類型,警惕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高送轉是指較高比例的送股和轉股,表面上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多了,實際上不會給投資者也不會給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送股是上市公司利潤分配的一種形式,即利潤轉增股本,投資者手中的股票雖然多了,但價格除權後,投資者的股票市值並不會發生改變。而轉股是指上市公司將公積金(包括盈餘公積金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其結果與送股類似,投資者手中股票雖多市值卻不變。現實中,公司之所以能夠高送轉,往往是因爲其高溢價發行積累了豐厚的資本公積金,將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實質就是把從廣大投資者手中募來的資金,用於擴張股本而已,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會因此發生任何改變。因此,高送轉往往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高成長需要將利潤和公積金轉增股本,高送轉本身並不會給投資者帶來額外的回報。
因此,只有公司擁有良好的現金流量、不斷增長的盈利能力、不斷增長的市場佔有率,才能受到市場的最終認同。能給投資者帶來真金白銀的公司纔是真的好公司,投資者在投資股票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是盲目的追逐高送轉題材股,而應該關注上市公司本身的業績增長、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涉及公司比較本質的東西。全面分析數據,方不致被鮮亮的同比數據所迷惑,同時也才能冷靜看待某些人片面強調上市公司個別有利指標、淡化其他不利指標,不對上市公司做全面分析的現象。
一方面,投資者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一家公司的業績增長是來源於自身的經營水平的提高還是依靠金融投資來實現的,搞清楚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爲經營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業績增長是具有持續性的,而其他途徑則缺乏這種持續性;另一方面,少數上市公司的超常增長,並不意味着同一板塊或同一概念的其他公司同樣如此增長。經過一段時間,同一批上市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往往會發生分化。此外,面對不同的概念,面對上市公司增長的業績,投資者看待上市公司數據一定要全面,不僅要看同比數據,更要看環比數據。投資者若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盲目跟風買入,將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淨資產收益率又稱股東權益收益率,是淨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淨資產得到的百分比率,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收益越高。淨資產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對股東投入資本的利用效率,它彌補了每股稅後利潤指標的不足。
淨資產收益率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及經營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標。無論在定期報告,還是臨時報告中,該指標都時常出現,深刻理解其內涵,瞭解其功用,是投資者提升分析能力的必由之路。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瞭解淨資產收益率:
一、淨資產收益率本質
淨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公式是: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如果不考慮股價因素,好公司的標準當然是那些很會賺錢的公司,而淨資產收益率就是用來告訴投資者,一家上市公司賺錢的能力怎麼樣,賺錢效率高不高。
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資產中,除去負債,其餘都屬於全體股東,這部分資產稱爲淨資產(即:所有者權益)。淨資產就如同做生意當中的本金。如果有兩家上市公司,A公司一年賺5000萬,B公司一年賺1億,僅從這個數據,無法判斷哪家公司經營得更好。因爲我們不知道,A、B兩家公司賺這些錢時用的本金(淨資產)是多少。如果A公司的淨資產是5億,B公司的淨資產是20億,可以肯定地說,A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比B公司強很多。因爲A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是10%,而B公司僅僅是5%。
二、縱向時間比較
在所有評價上市公司的常用財務指標中,淨資產收益率普遍被認爲最重要。年報正文開始部分的“報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表格中,有連續三年的數據,看起來很方便。這是因爲,由於融資、投資進度等原因,只看一兩年淨資產收益率,有可能無法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連續幾年淨資產收益率最能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暴露無遺。
觀察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幾年的淨資產收益率表現,有時候會發現:剛剛上市的幾年中,上市公司都有不錯的淨資產收益率表現,但之後,這個指標會出現明顯下滑。這是因爲,當一家企業隨着規模擴大,淨資產不斷增加,必須開拓新的產品,新的市場,並輔之以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證淨利潤與淨資產同步增長。這對於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它在考驗一個企業領導者對行業發展的預測,對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判斷,以及他的管理能力是否可以不斷提升。
三、橫向利率比較
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多少合適呢?一般來說,上不封頂,越高越好,但下限還是有的——不能低於銀行利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於當年的銀行同期利率,說明這家公司經營得很一般,賺錢效率低。
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時,爲什麼有時新股的發行價格會遠遠超過本公司每股淨資產?最重要原因,就是認購者預期,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可能會遠遠高於銀行利率,於是溢價發行的新股纔會被市場接受。可以說,高於銀行利率的淨資產收益率是上市公司經營的及格線,偶爾一年低於銀行利率,也許還可以原諒,若長年低於銀行利率,這家公司上市的意義就要打一個問號。鑑於此,證監會也對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保持特別關注,並且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公開增發新股時,最近三年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得低於6%。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的英文縮寫,中譯爲“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又稱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本質上是開放式基金,與現有開放式基金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它也有自己三個方面的鮮明個性:一、它可以在交易所掛牌買賣,投資者可以像交易單個股票、封閉式基金那樣在證券交易所直接買賣ETF份額;二、ETF基本是指數型的開放式基金,但與現有的指數型開放式基金相比,其最大優勢在於,它是在交易所掛牌的,交易非常便利;三、其申購贖回也有自己的特色,投資者只能用與指數對應的一籃子股票申購或者贖回ETF,而不是現有開放式基金的以現金申購贖回。
ETF的投資組合通常完全複製標的指數,其淨值表現與盯住的特定指數高度一致。ETF是一種混合型的特殊基金,它克服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缺點,同時集兩者的優點於一身。ETF管理的資產是一攬子股票組合,這一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與某一特定指數,如上證50指數,包涵的成份股票相同,每隻股票的數量與該指數的成份股構成比例一致,ETF交易價格取決於它擁有的一攬子股票的價值,即"單位基金資產淨值"。
ETF基金的套利機制是這樣的:當基金二級市場價格高於基金的單位淨值時,投資者可以買入基金股票籃,申購基金份額,並將基金份額在二級市場賣出;當基金二級市場價格低於基金的單位淨值時,投資者可以在二級市場買入基金份額,並贖回基金份額,將贖回獲得的基金股票籃賣出。基金二級市場價格與單位淨值之間的差額再扣除相關的交易費用即爲投資者的套利收益。所以,不論市場上漲還是下跌,只要存在溢價或折價交易,理論上都有套利機會。
不過,上證50ETF基金申購、贖回必須在100萬份以上,所以並不適用於中小投資者。
ETF是一種混合型的特殊基金,它克服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缺點,同時集兩者的優點於一身。研究表明,ETF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不僅有助於吸引保險公司、QFII等機構和個人儲蓄進入股市,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而且能夠活躍二級市場交易,增加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爲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傳統的證券發行是以企業爲基礎,而資產證券化則是以特定的資產池爲基礎發行證券。
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發行的以資產池爲基礎的證券就稱爲證券化產品。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爲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爲,使其具有流動性。資產指的是任何公司、機構和個人擁有的任何具有商業或交換價值的東西。資產的分類很多,如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不動產等。
所謂信貸資產證券化就是將一組流動性較差信貸資產,如銀行的貸款、企業的應收賬款,經過重組形成資產池,使這組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收益比較穩定並且預計今後仍將穩定,在配以相應的信用擔保,在此基礎上把這組資產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的收益權轉變爲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流動、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型證券進行發行的過程。
今年7月初,東證資管-阿裏巴巴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正式獲得證監會批文,成爲證券行業首個基於信貸類資產的資產證券化項目。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又進一步提出擴大資產證券化試點,並提出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9月18日,兩隻阿裏巴巴小額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爲國內首隻在交易所上市的券商類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標誌着資產證券化取得新突破。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資產擔保類證券提供了比政府擔保債券更高的收益。這部分高收益來源於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資產擔保類證券的信用質量。資產證券化品種一般是以超過一個基準利率的利差來交易的。例如在浮動利率資產證券化品種中,一般基準利率使用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該種投資工具稱爲“基於利差的投資工具”。資產證券品種的出現滿足了投資者對“基於利差的投資工具”的需求,從而達到投資多樣化及分散、降低風險的目的。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近年來,隨着股東大會網絡投票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實施,廣大中小股東利用網絡投票渠道參與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並行使相關權利的意識不斷增強。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只有大多數中小投資者參與了股東大會的網絡投票,網絡投票的作用才能充分顯現,中小投資者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近期,有少數投資者在參與網絡投票時遇到了一些疑問和困難,在此做出說明並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
1.如同一股東分別持有上市公司A、B股的,股東應當通過其持有的A股股東賬戶與B股股東賬戶分別投票,對於純B股的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大會的網絡投票,應使用B股股東賬戶進行投票。
2.股東必須爲在該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股權登記日在冊的股東,否則,該股東不享有股東大會表決權。因此,如非股權登記日在冊的股東,即使網絡投票時顯示投票成功,在計票時因不享有表決權也會作爲廢票處理。
3.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網絡投票表決議案中如設置有總議案和累積投票議案時,股東應分別進行投票表決,即對總議案進行表決也需對累積投票議案分別進行表決。
累積投票議案表決與其他議案表決不同,無反對和棄權表決,在“買入價格”項填寫累積投票表決議案(根據股東大會通知,該議案對應的是所選擇的候選人編號),在“委託數量”填寫針對該候選人所投出的表決權股份數。
一個股東賬戶擁有的表決權的總股數 = 股東賬戶所持股份 × 應選人數。
股東可以將擁有表決權的股數平均分投給各候選人,也可集中全部投給某一候選人,但針對各候選人投出的表決股數總計不得超過該股東所擁有表決權的總股數,否則被作爲廢票處理。
4. 因目前網絡投票僅提供一天的投票時間,投資者在投票之前應注意查看以上相關要素是否已填寫正確,投票完成後還應關注其網絡投票回報情況。
5.如遇到發現網絡投票錯誤的情況,在有效投票期間內,仍然可以補投票,以確保表決權的正常行使。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對於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把握,具體還是要落實到公司自身的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所以投資者要掌握一些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方法。
1.公司行業地位分析
在行業中的綜合排序以及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決定了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由於處於領導地位,對產品價格有較強的影響力,從而擁有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2.公司經濟區位分析
如果上市公司所從事的行業與當地的自然和基礎條件相符合,更利於促進其發展。區位內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於上市公司的發展也至關重要,當地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會對區位內優先發展和扶植的產業給予相應的財政、信貸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有利於相關產業內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的發展。
3.公司產品分析
一般而言,公司的產品在成本、技術、質量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更有可能獲取高於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的超額利潤;產品市場佔有率越高,公司的實力越強,其盈利水平也越穩定;擁有品牌優勢的公司產品往往能獲取相應的品牌溢價,盈利能力也高於那些品牌優勢不突出的產品。
4.公司經營戰略與管理層
公司的經營戰略直接關係着公司未來的發展和成長。管理層的素質與能力對於公司的發展也起着關鍵性作用,卓越的管理者能夠帶領公司不斷進取發展。
優秀的上市公司,應當擁有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具備強勁的持續盈利能力,能較好地抵禦週期波動,同時具備以持續、穩定的現金分紅方式回饋投資者的公司治理機制。重視現金分紅,一方面可以合理配置上市公司資金,抑制投資的盲目擴張;另一方面,有助於吸引長期資金入市,穩定公司股價,充分保障投資者回報的穩定性。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進行公司估值的邏輯在於“價值決定價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爲兩類:一類是相對估值方法;另一類是絕對估值方法。
1.相對估值方法
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淨率(PB)EV/EBITDA倍數等。
相對估值法反映的是,公司股票目前的價格是處於相對較高還是相對較低的水平。通過行業內不同公司的比較,可以找出在市場上相對低估的公司。但這也並不絕對,如市場賦予公司較高的市盈率說明市場對公司的增長前景較爲看好,願意給予行業內的優勢公司一定的溢價。因此採用相對估值指標對公司價值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與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
與絕對估值法相比,相對估值法的優點是比較簡單,易於被普通投資者掌握,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對於公司價值的評價。但是,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市盈率、市淨率的變動幅度也比較大,有可能對公司的價值評估產生誤導。
2.絕對估值方法
在絕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採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後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能夠較爲精確地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地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
投資者在進行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行業和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市場估值水平等各類信息,同時區別影響上市公司股價的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可持續因素和不可持續因素,對上市公司作出客觀、理性的價值評估。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現金紅利是上市公司用以回報投資者的最常見的股利形式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股票股利、股票分割、特別紅利以及股票回購等,這些均屬於廣義的公司股利政策。股利政策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是否發放股利,其次纔是發放多少以及以什麼形式發放。諸如此類問題,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未有統一的結論,因此,“股利之謎”盛行多年。
以美國市場爲例,目前以長期穩定現金分紅爲主,非穩定的股份回購和特別分紅爲輔的多種分紅手段並存和相互補充的分紅制度體系。市場也形成了以獲取穩定現金分紅回報爲主的長期投資理念。這與美國國內的分紅監管政策是不無相關的,例如紐交所規定股票股利的發放比例不得超過25%,否則稱爲股票分割,並對股票分割和股票股利採取完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這極大地限制了美國上市公司進行高送轉的衝動。又如臺灣,2000 年臺灣發佈“健全股利政策”,要求上市上櫃公司若無特殊理由必須同時發放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並輔之以強化股利政策信息披露來引導上市上櫃公司發放股利,同時規定,每年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合計不得超過實收資本額的10%。平衡股利政策直接改變了臺灣地區上市上櫃公司的股利政策實踐,發放現金股利的企業比例從2000年的49%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81%,股票股利則呈現下滑趨勢。
我國香港地區的股利政策與美國類似,區別在於香港市場上的中資公司,其股利政策會受到內地和香港的雙重影響。此外,香港市場股票回購現象普遍,通過回購方式向股東支付現金的比例與現金股利幾乎達到了一樣的水平。其回購股票的主要動機是作爲現金股利的一種替代方式,但由於回購不會稀釋每股的價值,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其用作管理層認股權計劃,並制定相應的股票期權來激勵管理層。通過回購股票向股東分配利潤,同時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權益負債率,優化了公司的資本結構,因而很受股票價值低估的上市公司的歡迎。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目前,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普遍存在“追漲殺跌”的心理,對連續漲停的股票採取積極買入的策略。但是,有數據表明,投資者買入連續漲停的股票,虧損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投資者在漲停打開當天,追買“連續漲停3天”的股票,並在1個月之後賣出,發生虧損的概率爲64.90%;如果追買“連續漲停4天”的股票,並在1個月之後賣出,發生虧損的概率爲66.70%。面對連續漲停的股票,投資者應注意風險,謹慎追買。
股票連續漲停的原因很複雜,有的是由於業績增長消息的刺激,有的是由於國家政策、資產重組等原因促成的。此外,有些股票連續漲停,也有可能是人爲操縱,這些股票連續漲停屬“資金推動型”,不一定有“利好”消息。各種複雜的原因促成股票連續漲停,股票價位容易超出合理範圍,從而積聚大量的風險,投資者若介入連續漲停的股票,虧損的概率相對較大。
實踐中,投資者追買連續漲停的股票,發生虧損的情況很常見。例如:“吉峯農機”是創業板首批上市28只股票之一,該股上市後在農機連鎖概念炒作下,股價持續走高,2009年11月2日至12月3日,短短20個交易日內股價上漲了154.55%,最高價達96.5元。此後,“吉峯農機”股價逐步回落,2009年12月4日至2010年1月28日,股價在38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46.24%,最低股價跌至47.02元,較最高價下跌51.27%,截至2010年9月8日,該股復權價格爲62.56元,較最高價仍下跌35.17%,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可見,追買連續漲停的股票風險很大,投資者應該警惕:
一是,以“高價掛單”的方式買入接近漲停股票,買入成本高。連續漲停之後的股票,其股價已較高,若偶爾打開漲停,投資者爲了能夠買入該股票,往往是“高價掛單”,結果往往可能當天被套。
二是,連續漲停後會有大量獲利的投資者拋售股票。先行介入的資金因連續漲停已獲利頗豐,不時還有限售股解禁拋售,股價將很可能進入下降通道,投資者應防止自己成爲高價接盤者。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近年來,證監會查處並公佈了多起操縱市場案件。經相關行業專家分析,發現以下七類行爲極易成爲被證監會處罰的違法行爲:
① 虛假申報 ② 拉擡打壓 ③ 漲停堆單 ④ 尾市拉擡打壓
⑤ 連續交易 ⑥ 約定交易 ⑦ 自買自賣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遠離操縱行爲,切勿違法越線。
操縱證券市場是指行爲人以法律所禁止的手段獲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轉嫁風險。操縱證券市場具有以下特點:
1、行爲人以法律所禁止的手段操縱證券市場
(1)通過單獨或者合謀,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操縱證券交易價格。上述虛假申報、拉擡打壓、漲停堆單等行爲就屬於此。
(2)與他人串通,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相互進行證券交易或者相互買賣並不持有的證券,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上述約定交易行爲就屬於此。
(3)以自己爲交易對象,進行不轉移所有權的自買自賣,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上述自買自賣行爲就屬於此。
2、操縱證券市場的目的是爲了獲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轉嫁風險。證券市場是投資與投機並存的市場,社會公衆既可以以投資爲目的買入證券長期持有,也可以短線交易,以獲取經濟利益,但行爲人必須合法獲取經濟利益或者轉移風險。如果行爲人以上述操縱證券市場的手段獲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轉嫁風險,那麼,這種行爲就是操縱證券市場的行爲。
3、操縱證券市場行爲輕者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行爲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重者構成犯罪的,行爲人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例如, 2011年10月,莫某某因在“南方匯通”等7只股票交易連續集合競價中操縱市場被證監會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77萬元,並處以等額罰款。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在此我們提醒那些企圖操縱市場的投資者,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證券交易所實施嚴密監控,一旦發生異常交易行爲,將會在第一時間及時發現,並且採取包括限制交易措施在內的監管措施,對涉嫌操縱市場行爲,將及時上報證監會查處。當前,監管部門已建立了證監會、登記公司和交易所三位一體的聯合監管機制,有異動必有反應,有違規必有查處。投資者務必要充分認識到違法違規交易的風險和危害,應當遠離操縱行爲。漠視法律法規,一意孤行從事市場操縱行爲的,必將受到監管部門的嚴肅查處,構成犯罪的,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目前,許多上市公司在修改的公司章程中增添了利潤分配的內容,甚至發佈了《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上市公司以公開承諾的方式將未來派發現金股利的原則和計劃向投資者披露。作爲一個投資者,該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承諾呢?
2011年12月以來,證監會開始督促新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公司章程中關於現金分紅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章程中關於上市公司應進行現金分紅的最低條件及現金分紅最低比例的內容。此外披露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明確在符合現金分紅條件時,2012年-2014年公司的最低現金分紅比例。
深交所對深市上市公司以現金分紅方式回饋股東一直高度重視,從制度上要求上市公司完善現金分紅決策機制,強化對現金分紅相關政策的信息披露,以利於投資者形成穩定的現金回報預期。在2011年度報告披露期間,深交所就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對公司章程中有關利潤分配政策的相關條款進行審視,如果公司章程未對利潤分配形式、現金分紅的具體條件和比例、未分配利潤的使用原則等具體政策予以明確的,應對章程進行修改,並最遲提交2011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上市公司堅持持續、穩定的現金分紅政策,能給投資者兩個明確的預期:一是投資者預先就可以大概猜到投資哪個股票可獲得現金分紅;二是投資者對未來每年大約可獲得多少現金分紅有大概的估計。這兩個預期對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投資者非常重要。
那麼,看到這些現金分紅承諾,投資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上市公司這些承諾有效力嗎?現金分紅承諾須經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屬於股東大會的特別決議事項,還需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審議通過,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公開披露這些承諾可以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約束,能夠改變過往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隨意性大的問題。
投資者應正確看待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承諾。上市公司披露現金分紅承諾,使投資者可以瞭解上市公司未來派發現金股利的計劃,形成明確預期,更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財務報告雖是定期報告中的一部分,但同時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投資者應該在熟悉財務報告的基本框架上熟練地通過會計信息和財務特徵,掌握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脈絡,進而結合股價判斷投資價值。
一份完整的財務報告包括了三方面內容:審計報告、會計報表以及會計報表附註。這當中,會計報表是核心,附註主要是對報表的細化、解釋與延伸,審計報告是對報表及其附註真實性的鑑定。
投資者應從以下幾方面解讀財務報表:
首先,會計報表包括四張表,每一張表所提供的信息互相聯繫,但卻各有側重。通過四張表,基本上就可以勾勒出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現金流的大致輪廓。簡單而言,資產負債表主要顯示上市公司的錢從哪裏來,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利潤表則顯示上市公司過去一年間都幹了些什麼,幹得怎麼樣;現金流量表展示過去一年之中,上市公司現金的各種變化;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主要顯示股東們投在上市公司的錢是否增值,怎麼增值,增值了多少。
其次,會計報表又分別包括合併類與母公司類。母公司就是指上市公司自身,其會計報表所顯示的財務數據,並非上市公司的“真實數據”,我們平常使用的財務數據如淨資產、淨利潤等,即平常所講的上市公司淨利潤,都是以合併報表中的數據爲準。
上市公司在自身之外,往往還控股了一些公司,只是以投資控股公司的形式存在。這些被控股的公司也有自己的經營業務,甚至可能是上市公司具體經營以及產生利潤的真正主體。爲使投資者瞭解全貌,上市公司在提供自己的(母公司)會計報表的同時,也要提供合併會計報表。合併會計報表中的各類財務數據,才能夠展示上市公司的“真相”。而投資者在依據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評估其投資價值時,應該主要使用合併會計報表。而對那些上市公司持有其股份,卻無法真正形成控制的公司(比如說僅僅是持股比例較低的參股公司),上市公司只會採用成本法或權益法覈算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通過長期股權投資體現上市公司對該公司的投資成果。
另外,會計報表附註,則主要是上述四張表的明細、延伸與解釋,是透徹瞭解上市公司的依據。因爲投資者在看四張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基本問題、疑惑,都可以在附註中找到答案。
最後,會計報表中的每張表以及附註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對比式的(同時出具當期數據以及去年同期數據)。因此,投資者可以通過對比當期數據與去年同期數據發現一年中上市公司所發生的變化。要知道,絕大多數有價值的財務信息,都是通過比較而來。比如說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加了50%,應收賬款同比下降了30%等等。單看當期數據,只能看結果,比較過去的數據,卻能夠看出趨勢,而對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多來自於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期。
會計報表及其附註,以及年度報告的董事會報告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都有大量的關於各種財務數據同比發生重大變化的專項說明與解釋,這些內容,對於更加細緻、全面、深入地瞭解上市公司很有幫助,因此,投資者尤須關注。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俗話說:貨比三家。買股票就像買商品一樣,不僅要看股價,同時還要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瞭解主要來源於對其公告的瞭解。上市公司公告是絕大多數投資者瞭解一家上市公司信息最可靠、最及時的窗口。所以,瞭解上市公司公告的基本框架、熟悉公告的要點所在、掌握解讀公告的技能,是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的基本前提。
對上市公司的公告解讀,投資者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數據
與公告的文字表述相比,會計報表及附註的數據信息往往更具精確性、客觀性。例如,某家上市公司年報中會有這樣的描述:公司本年淨利潤同比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主營業務快速增長所致,但是實際上,從財務報表及附註中可以發現,公司主營業務雖然快速發展,但主營業務利潤卻是在下降,真正導致公司利潤同比提高的因素,是該公司的非主營業務的增長導致。
二、看時間
上市公司公告中會出現時間段和時間節點信息,很多時候非常重要,甚至需要投資者詳細記錄在案,以備提醒。例如,股權登記日、限售股解禁日、配股繳款起止日期等。
三、看條件
上市公司很多事項的運作、實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牢牢記住這些條件對投資者進行投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上市公司對公司高管進行股權激勵時,所需要的業績條件;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時所需要的業績條件;個別公司進行資產重組時,所設定的業績條件等等。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條件,才能在第一時間對某一事項的進展做出準確判斷。
四、重風險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時候,都要具備風險意識。在閱讀公告時,應特別注意各類公告中的風險提示部分,這是投資者把握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關鍵點之一,切勿考慮不充分,盲目投資。
五、要比較
閱讀上市公司公告時,應當將所瀏覽的信息進行比較。將當下的信息和此前的信息相比,即縱向比,有利於投資者更全面、更準確的進行趨勢性判斷,或全面性的把握。將上市公司與同行業公司相比,即橫向比,有利於瞭解上市公司的優勢所在。
另外,對上市公司的瞭解,除解讀其公告,外部信息也值得關注。上市公司公告是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信息最重要的窗口,但許多時候由於上市公司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其同時也存在侷限性。外部信息諸如:國家各部委、證券主管機構等權威部門披露的信息。對判斷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更能提供及時、全面的參考價值,對上市公司的宏觀面信息、行業信息更能提供準確的判斷依據。這些“外部公告”具有權威性、準確性,同樣值得投資者關注。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創業板市場自09年開啓以來至今已有兩年,兩年多來,創業板的整體業績可以說是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參與。許多投資者對創業板公司未來業績的成長抱有較高的期望,但部分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後業績卻大變臉,出現了大幅下滑。對投資者而言,該如何看待創業板公司的業績波動現象?如何理解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問題呢?
創業板市場主要定位於成長階段中的中小企業,從企業成長的規律來看,企業成長期階段,業績波動正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徵之一。大部分創業板公司的業務、客戶都比較單一,因此其風險性較高,業績更容易出現起伏。其發展中也容易遭遇瓶頸,面對瓶頸,企業就會尋求轉型,以現有業務、技術爲基點,向新領域擴展。轉型一旦成功,業績將出現爆發式增長,但如果失敗,企業亦可能遭受致命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企業真正的成長性在於其持續的創新能力。投資者投資創業板公司時,更需關注的是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而非短期的業績波動。
那麼,投資者投資創業板公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應樹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理性看待“三高”現象。創業板公司大多是新興行業公司,上市前業績增長較快,市場常給出較高溢價,普遍存在“三高”現象,一旦業績波動,股價波動會更劇烈,風險更高。投資創業板,除了解其基本面外,更要分析市場估值是否合理,以追求真正的價值投資。
其次,應認識創業板的成長規律,正確看待其成長性。創業板公司業績波動是其邁入成熟期前的正常現象。投資者應正視創業板公司的業績波動現象,把關注點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和持續創新能力上來。
再次,應充分了解創業板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密切關注創業板公司的各項風險提示。投資者應時刻關注創業板公司發佈的各項信息披露內容。特別要認清“高成長”背後的“高風險”,充分了解創業板公司的各項風險內容,評估自身的風險喜好和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身的投資品種,避免盲目投資。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目前,許多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信息主要是通過報紙、網絡等方式,卻往往忽略上市公司自家的網站。殊不知,瀏覽上市公司自家網站獲得的信息可能比其他方式具有參考價值,因爲公司網站涉及信息的更具有針對性,一般財經類網站也不會轉載。由此看來,上市公司網站就相當於爲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打開了另一扇窗。
瀏覽一家上市公司網站需要準確的定位。現在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網址,只需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輸入公司名稱就能找到。但是有些公司通過此方法難以搜索到公司網站鏈接,這個時候,投資者可以用最原始的辦法,就是查詢上市公司年報。在年報的前面章節部分,都有“公司基本情況簡介”,其中就有上市公司網址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在搜索引擎輸入公司網址即可。
經常瀏覽上市公司網站的投資者會發現,許多上市公司網站中,都會有與該公司股票行情直接相關的信息,但投資者一般並不是以此來獲得公司股價的信息,而他們大多是瀏覽公司“投資者關係”的界面。因爲,在該界面中,一些上市公司會記錄上市路演、業績說明會、分析師會議等內容,這些材料更具有參考價值。此外,目前許多上市公司的此界面中都提供了鏈接深交所的“投資者管理關係”界面,投資者更能與公司形成良好的互動。投資者可通過此方式知曉其他投資者比較關注的問題,通過瀏覽之前的互動,更加全面瞭解公司的經營情況。
在上市公司網站中,內容最豐富,更新最頻繁的,當屬“公司資訊”或者“公司新聞”界面了,這些資訊主要與公司經營相關,如項目進展、市場拓展、新產品開發等等。從中投資者可以及時瞭解上市公司的動態信息。這些信息獲得可能比在證監會指定的披露媒體更加直觀、細微。
一家上市公司網站建設的優劣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市公司的面貌。試想,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注重自己公司網站的維護,其內容更新極慢,其至少說明該公司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設。因此,投資者在判斷一家公司投資價值的時候,應該去公司網站看一看,有時候窺一斑而知全豹。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僅爲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對因使用本欄目文章引發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